一百年後慧星撞地球?-木內鶴彥之瀕死經驗的啟示 2-2

   


生命總有結束的一天,若有機會回到過去,穿越未來,認清生命的本質,無論在什麼樣的天空下,都能活出自我。

──木內鶴彥

瀕死經驗和宇宙學,一個是科學無法證實的超自然現象,一個是最尖端的科學議題,作者利用宇宙暴脹大霹靂到集體潛意識等辯證,在靈性追求與科學探索之間,搭起了一座橋樑,為我們指引出一個能夠化解對立相互融合的方向。

——瀕死經驗中文版譯者 李璦祺

經過兩次瀕死經驗,體驗了種種超自然異象,令木內鶴彥眼界大開,對於不可知的高維世界,及眾說紛紜的宇宙學,他也提出很多新見解,在本書的後半部有完整敍述。

這部分精闢的分析,也使《瀕死經驗的啟示》這本書的高度,從其他「陳述見聞」式的類似案例中,脫穎而出。

宇宙誕生自「巨大意識體」的曲撓

上一篇提到,作者意識出體時,都感覺巨大意識體的吸力,所有的個人意識都源自於此,最終也將回歸於此…這與西方很多靈性大師所指的「無限源頭」、「一切合一」的概念一致。

由此,他推論的宇宙起源過程大概是這樣的:

巨大意識體存在於五維世界,完整均衡,無動無靜,完美但也等同是虛無,這個如如不動的大意識需要一些變化波動,作者稱為「曲撓」。

當曲撓產生時,空間就會有波動,然後試圖恢復成原本平靜狀態。而這段「曲撓生成到恢復」的過程,就是三維世界。

這些曲撓形成千千萬萬漩渦,旋轉聚集,相互吸附,超越到某個極限,就發生大爆炸,即所謂的大霹靂。

大爆炸又產生更多更小的曲撓,粒子聚集,形成團塊,又再次爆炸,如此不停循環。而在碰撞中可能產生礦物,形成星體。

也就是說,最初的意識體發生變化,到最後產生物質,物質是由意識而來的,這也與現代科學家的認知相近。

行星–太陽收縮時留下的團塊

作者也存取了太陽誕生時的訊息,太陽一開始是氣體形成的大漩渦,猛烈聚合產生高熱,冷卻後逐漸變成紅色氣體。氣體團不斷變大超過臨界時就開始旋轉,因高速旋轉而開始收縮,容積縮小密度提高而能量相同。

較外圍含鐵量高的氣體留在原處,未隨太陽往內縮陷。分離的氣體邊旋轉邊冷卻,最後形成星體,行星就樣誕生了。所以,距離太陽最近的水星,就是最晚形成的一顆。

而我們的地球這顆行星又如何形成生物呢?可能就是電子上的火花放電產生的刺激。原始的地球上存在著以核輻射為養分的生命,透過核輻射攝取電子能,再轉為供生命活動的電能。

目前還存有一種光合細菌,會吸附核輻射,將其清除,說明了地球上仍存在著以核輻射為養分的生物。

意識存在於細胞的粒線體中

原始的生命是單細胞,接近物質,細胞間不必資訊交換,一直到粒線體出現,生命就才有了複雜的進化。

粒腺體與細胞結合,發揮了能量創造與資訊傳遞的功能,成為支配細胞最主要的角色。

作者大膽做了一個假設:粒線體就是連接巨大意識體的通道,換言之,我們的意識就在粒線體中,細胞之間透過粒線體傳達感應,共享資訊,生物才能從單一細胞建立起複雜的生命體。而我們的心靈和意識,都是粒線體的集合意識。

月亮的出身之謎 地球大洪水的兇手

作者在瀕死經驗中所看到遠古地球,並無月亮存在,月球出現的時間大約距今一萬五千年前,當時,地球人類已建立了高度文明了,那時海洋只佔地球面積的三分之一。

不幸的是,一顆儲存大量結晶化冰水的大彗星,因接近太陽被照射溶化產生巨量水蒸氣,當地球繞行到水蒸氣附近,重力將水吸引而來,大量水傾注地表。大部分文明建設沈沒或消滅,消失的亞特蘭提斯、諾亞時的大洪水傳說,可能與這次災難事件相關。

而那顆失去水分的彗星,體積大幅縮小,在地球重力牽引下,變成繞行地球的衛星,就是月亮的由來。

因為水的大量注入,地球海洋增加為三分之二,因為水的加入,地球質量增加。在恐龍時代,地球質量較輕,恐龍那麼龐大的軀體,才能以六十公里以上的速度奔跑。

人類文明經過三次毁滅

第一次毁滅就是前面所說,月球引起的大洪水所造成的,距今約一萬五千年前。

第二次毁滅發生在距今約一萬二千年前,人類從第一次毁滅的廢土中發展出美索不達米亞文明,但因人類慾望失控,部族間爭奪土地,使肥沃的土地變成沙漠,文明衰退。

第三次毁滅是埃及文明的滅亡,當人類又從原始生活開始發展,每個村莊各有不同教法,人類開始為了宗教教義自相殘殺,強大的埃及對希伯來人進行壓迫,摩西帶領西伯來人出走,後來亞歷山大消滅埃及,文明崩解。

一百年後的慧星撞地球 我們能躲掉嗎?

作者以專業觀星家的角色,在1992年重新發現了一顆失蹤一百多年的彗星,因為這項卓越的貢獻,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便將火星附近的一顆小行星以「木內」命名。

但不久後,作者就接到美國史密松天文台的聯絡,告知這顆彗星可能會在2126年撞上地球。

根據科學家們的研究,唯一可能避開這場撞擊毁滅的,就是建立太空站,在適當時間點將地球核廢料射向太陽,讓那顆彗星運行的角度偏轉小小的「2秒角」,地球就有可能躲過這場浩劫。

但作者的省思及呼籲,是希望人類停止往物質化、標準化的方向越走越深,每人都有獨特的任務及被需要的使命,人類要建立起以農業為中心的循環型社會。

我們可以躲過第四次毁滅嗎?作者舉瀕死經驗中看到的老年景象,一個是自己在孩子前講解星星的故事,另一個是茫然走在如煉獄的廢墟中。兩個相反的影像重疊,以不同的「可能性」共同存在,表示人類還有選擇權。

我們的行為若往符合地球意識的方向來選擇,認清各自使命,守護地球環境,那幅「美好未來」的圖像,就會具顯成為必然。

我的使命是什麼?作者在最後提出的答案是:避免第四次毁滅發生。

讀後:

我們一般人對於宇宙學及靈性科學都不是專家,但筆者本人對該領域一直也興趣濃厚,囫圇吞棗了不少相關著作。而從本書中獲得的一些知識或推論,卻覺得十分具體合理。作者不是靈性大師從高次元高靈獲得指示,也不是物理學家從一顆粒子推及宇宙萬象,他補足了中間一小塊屬於三次元空間的運作法則,以自己意識穿越時空及維度,歸納出既符合意識能量(空)、又不違背三維物質(色)的關於宇宙起源、地球生滅的千古大謎,似乎讓形而上、形而下、多時空等議題,都能併存而各自合理演繹了。


「臨死体験」が教 えてくれた宇宙の 仕組み

作者:木内鶴彦
譯者:李璦祺
出版社:一中心有限公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