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水転和有機書店 陳以寰從土地出發的築夢共享旅程

    


    大甲溪下游出海口南側清水地區,初夏時分,一期稻作正由青轉黃,稻浪迎著海風波動搖曳,彷彿奏著豐收的樂章。土地滋長萬物,滋長了生活在上面的人和事,像「清水転和有機書店」的誕生一樣,最初以人的念想為種籽,發芽出土後,自有它的緣起緣落,順性發展。在接納不同時間的不同元素後,打造出一個符合自己理想的家,一個築夢空間,一個連結愛書愛土地之人的友善共享平台。

 2019年,女主人陳以寰租下一塊空地,以她室內設計師的專長,親自設計規劃、監督施工,用一年多的時間,蓋好一棟挑高九米、白色斜頂房屋的「転和制作所」。處在大地生機盎然、人文資源豐沛的中台灣海線精華區,陳以寰開始思考人如何融入環境、連結大地?一塊土地可以給後人什麼影響?一處空間可以為他人帶來什麼意義?

 美好的想法吸引美好的事物,転和制作所經歷不同時期的轉折、嘗試、吸納、內化,到目前架構出一個以「人」為核心,以友善食農、偏鄉閱讀、全人教育為輻軸的理念金三角。

回家菜取貨市集 實踐友善食農目標

 來訪當時,正好遇到育誠蛋品的運送車前來送貨,屬於小農市集取菜點的運作系統,是台中地區一群農友結合有機合作社發起的「回家菜,好食在」產銷組織,定期提供蔬菜糧食,號召更多家庭來吃好食物,支持在地生態農業,讓農夫可以計畫性生產,減少市場供需波動影響,專心提供更優質的健康好菜。

 打造「藻好蛋」品牌的育誠蛋品公司,本身有穩定的產品及完善的物流體系,是維持本地回家菜計畫的穩定力量。陳以寰在202010月加入回家菜CSA(社群支持農業)體系,成為台中海線繼梧棲之後的第二個取貨點。在疫情緊張期間,實體活動大多停止,但取菜點功能依然發揮了重要作用。小農送菜,客戶取菜,不必當面接觸,但有效地保持了供應鏈的運轉及人的生活互動。

 回家菜是她實現友善食農的一個起點,一些理念相同的媽媽們也會一起參與,陸續發展出親子料理、食農教育等課程。很多本來是助手,後來都有機會成為工作夥伴,目前她只負責提供空間,回家菜的日常業務,已交由另一位夥伴負責營運,充分發揮空間共享共榮的功能。

有機書店 用換書方式推廣偏鄉閱讀

 她不斷思考空間的轉型與再生利用,2022年接觸到盧文鈞先生創辦的「有機書店文旅」,核心理念是「分享才能創造最大價值」,與她的想法十分契合。本身就喜歡閱讀、喜歡分享好書的陳以寰,正式加入有機書店體系。她把最前面明亮空間規劃為書店區,並將「転和制作所」改名為「清水転和有機書店」,全力投入推廣閱讀的行列。

 陳以寰說。有機,代表一個種籽會持續發芽成長,他們主旨是用交換書的方式來推動閱讀,深化在地閱讀文化,成為地方創生的經營模式。目前全台灣有14家據點,今年520日是転和有機書店成立兩週年的日子,他們規劃了清水在地藝術家表演活動,高美濕地淨灘、海廢活化,下午並邀請苖栗苑裡「海線一家親」協會人員,來現場進行繪本說故事活動。

 除了靜態閱讀空間外,陳以寰還設立了影音頻道,鼓勵小朋友在看完一本書後,簡單分享書中的大意及閱讀心得。這些視頻內容被上傳到官網及粉絲專頁,輯成「一頁書風景」頻道,不僅激發了孩子們的表達欲望,也讓更多人感受到閱讀的魅力。

人智學思想為本的華德福教育、生機互動農法

 以土為根,以人為本,生機互動農業與全人教育的理念,都是源自於對土地尊重及對生活的熱愛。這裏原是她經歷生命重大變化後的自我追尋驛站,卻也因此讓孩子學會尊重自然、愛護地球。她的兩個孩子就讀於附近華德福學校,一個類似森林小學的全人教育體系,強調與自然深刻接觸對話。小孩放學後,也可以在自家土地,幫忙看店,面對人群,在門前空地擺攤賣菜等,在生活中學習技能,在自然中學習智慧。

 向北望去,大甲溪從高山挾帶豐富養分,千百年來為這塊土地注入源源不絕的活力;西邊五公里之遠的高美濕地,以濕地生態及夕陽美景散發強大的人潮磁吸效應;東南側鰲峰山「牛罵頭遺址」,將清水文化的源頭,推至四千年前的史前文明。在這個充滿歷史刻痕的土地上,陳以寰的故事,平凡而純真,簡單而充實,卻能讓更多人看到生命的多樣性,轉動更多生活的無限可能,感受自然與人文的和諧之美。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