陳錦煌手工蒸籠 鹿港老街飄香一甲子

匠師手藝 職人精神

broken image

在鹿港,越曲折的小巷往往藏著越豐富的歷史記憶,而不起眼的街坊民宅內,可能就會遇到身懷絕藝的職人巧匠。

鹿港後車巷是一條刻滿歲月痕跡的老街,巷內27、29號門面相連的屋子裏,裝滿了檜木、雲杉、竹片,及一位充滿生命力的手藝達人。他就是手工蒸籠製作大師,高齡82歲的陳錦煌老先生,用一生時光積存一項原汁原味的傳統技藝,及堅實如檜木的生命故事。

從青春到銀髮 一輩子只專注做一件事

陳錦煌出生蒸籠世家,15歲跟著父親學藝,從此,就走上與木竹工具為伍的匠師生涯。每天刨木編竹,沈浸在極耗體力、眼力的工作長達十幾小時,至今八旬年紀,依然精神矍鑠,目光有神,散發出沈穩剛毅的職人特質。

傳統手藝永遠要面對工業產品的挑戰,在鋁合金產品大量上市的年代,手工蒸籠深受衝擊。但陳錦煌仍然堅持做他唯一熟練的事,幸好在地深厚的老街文化,還能包容滋養傳統手藝,得以延續留存。

製作蒸籠的工具很簡單,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陳師傅座下一條長板凳,椅凳前緣已被刨刀餘力削成尖薄。這張椅子據說已有三十多年歲數了,與它的主人一樣,硬頸不服輸,椅背上一道道傷疤,紀錄著一生輝煌戰績與時代變遷下的日暮蒼涼。

上選材料古法製程 檜木蒸籠為美食加分

來訪問當天,陳老先生正完成一個直徑2尺2的十層大蒸籠準備交貨,前幾日也有一位客人買了四萬多元要送到日本去用,顯見手工蒸籠市場需求仍在。而陳師傅的太太更是蒸籠最住代言人,曾用蒸籠炊粿做生意,平常在家,總是在大同電鍋上架上一兩層九寸蒸籠蒸煮食物,認為用檜木及竹片蒸出來的東西特別好吃。

「手工蒸籠吸水透氣,蒸出來的食物有特別香氣,這是金屬產品做不到的。」好材料配上好技術,陳錦煌強調他的手工蒸籠堅固耐用,人踩上去不會壞,正常使用可用好幾十年。

製作蒸籠的材料,主要是籠身的木片、籠底與頂蓋的竹片、及用來綁定穿合的藤條等天然材料。其中,木材成本最高,他依照古法只選用檜木及雲杉,檜木尤其稀少珍貴。目前庫存堆放的木竹材料,都是早年在各地收購儲存備用的。

平日幫忙處理庶務的女兒陳秀芬感嘆說,若非以前累積這些材料,現在光是找貨進貨成本,恐怕就做不下去了。手工產量有限,父親一人從早忙到晚,一天也只能做好一層。慢工細活,目前手上的訂單排到快一年了。

太陽從天后宫東方升起,下午又往屋後海面落下。兩萬四千個日子,一間老屋,一位老人,做著一甲子不變的動作。這裏的時光,似乎凝結在那昏黃的年代,與隔街中山路的車水馬龍形成強烈對照。也許幾年之後,堅持古老技法的手工蒸籠,也會從生活中消失,成為民俗文物館內的懷舊工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