風從海面吹來,吹過小漁村低矮房舍的老舊磚牆,海風夾帶明顯的鹹味,落在家家戶戶鐵窗的鏽斑上、在村民黝黑的臉孔上、以及人民勤奮堅毅的歲月軌跡上。
彰化縣西南角芳苑小漁村,面臨台灣海峽,當地海岸地形特殊,有著一片平坦緩斜的長灘,海水退潮後,灘地可向海面延伸數里,只要掌握好潮汐時間,農民可深入海中7、8公里處,架枝養蚵,與天地及大海共享收成,共同度過每一個日升月降、潮起潮落…
在離岸數里的海域產蚵,漲潮時泡入海中吸取無窮的養份,退潮時就必須浮出水面,曬曬太陽吹吹風,避免飽食終日成了虛胖子,這種養殖環境,讓蚵隻飲食有度,伸縮有時,也成就了蚵體大小適中,口感甜美緊實的芳苑特產”珍珠蚵”。
我從小吃這裏的珍珠蚵,以為牡蠣本當如此,後來到都市求學就業,吃過各地蚵嗲,滋味口感總是差上一截,得出的結論是:芳苑的蚵仔炸絕對是獨步全台~我自認已經排除掉「兒時記憶懷舊情懷」等主觀情感因素之後所下的理性感受,這部分會在其它專章來介紹。
牛是我們的家人 我們一起到海裏耕作
牛,從古以來一直是人類在田地上的好朋友,耕田拉車,任勞任怨。在芳苑漁村裏,牛耕的角色,從土地延伸至大海,海牛採蚵,形成全台獨一無二的奇特景觀。
這塊位於彰化西南角濁水溪北岸的小漁村,自古以來,居民靠著老天爺的賞賜,同時在大地及大海上討生活,他們的牛隻,也自然練就能踩土能踏浪的本事。
這原本只是一處不起眼偏鄉小村的生活場景,伴隨潮汐,落日,海風,漁民將生活的技術代代相傳,牛車入海是謀生,沒有人把它與”旅遊景觀”及”文化資產”聯想在一起…
除了牛的腳力外,有些蚵農原本就有速度更快運量更大的機器鐵牛,在這一波生態觀光的熱潮中,也都加入載客導覽的行列。春夏時節,在天氣海象良好的狀況下,黃牛鐵牛來回穿梭,一群群遊客與空中海鳥、潮間魚蟹,一起完成這幅春遊嬉戲的歡樂畫面。
小小漁村除了年輕人口外流嚴重之外,幾十年的街道景觀並無太大改變,但有時候,衝擊也是一種轉變的機會,有一陣子,這些拉車入海的老牛的眼睛,看到越來越多穿著亮麗皮膚白晰的外地人,明顯跟主人黝黑的臉孔不同,今天一群人,明天又另一群人......牛車上不再只是載著厚重的牡蠣,還多了很多以前沒見過的時尚男女…
芳苑海牛採蚵生活的畫面會讓外地人看到,大約是2010至2011年左右,中油國光石化要在大城芳苑海域設廠的議題發燒開始,八輕、國光石化,不僅是全國性議題,對環保人士而言,甚至是地球的大問題。
在不同立場陣營的較勁下,芳苑當地人文生態也跟著被大家看到,像牛隻入海這種畫面,對於連真實的牛都很少看到的現代人,可說是主題鮮明、印象深刻,芳苑這個小漁村的潮間帶、紅樹林、寄居蟹、海牛車、鐵牛、蚵嗲…也在這個時候被更多人看到,並前來參訪體驗。
好奇的人潮散去 文化永續的工作才開始
在這些過程中,肯定有很民間力量,長期努力推廣自然生態環保的理念,而在當時那種經濟開發與環境守護議題交烽的時刻,更需要乘勢發聲,不但要堅守土地大海的原形原貎,更要把生活民俗等無形的文化資產,整理重塑,發揚光大。
其中,大家常常在各種環保場合可看到的彰化縣環保聯盟相關團體及個人,都是在地環保工作長期的義工及勇士。
下面一篇來要介紹的水哥魏清水,就是在關鍵時間點,做了一些重要的事,為這塊他土生土長的風頭水尾小漁村,描繪出以自然環境為根,以生活文化為本的未來漁村新風貌。
海牛文化通過無形文化資產認定
016年,芳苑鄉有十幾頭海牛通過彰化無形文化資產審核,這個里程碑,部分顯示了公部門態度的開放與多元,但更大的意義是民間的創意及努力。通過無形文化資產認定,讓芳苑海牛能見度大為提高,也讓傳統海牛採蚵文化的品牌效應得以持續擴大。
文化資產是一種多種元素的組合體,不可能由一人一事而奏其功,最後一定要有少數幾個人,憑著一股理念與傻勁,整理,推廣,論述,跑流程…這其中有一位大家都無法忽視的身影–水哥魏清水。
我個人與魏先生初遇,是2012參加環保聯盟所舉辦的芳苑生態文化之旅時,水哥是海牛採蚵行程的導覽解說員,那時正值經濟與環保激戰的高峰,支持的反對的,都會來這裏朝拜一下,也是因著這個機會,讓外地人願意走入這海邊小村,體會那些由大自然與人類生活長年焠煉出來的深層感動。
後來國光石化不蓋了,好奇的人潮散去,而重視土地生態及在地文化的一群人,繼續把這全國僅見的海牛採蚵畫面推廣下去,魏清水當然是最重要的推手。
無可取代的在地文化資產
海牛文化是一種無法複製無可取代的文化資產,是老天與住民共同投入心力合作而成的,今天即便是財力雄厚的大集團,可以用錢買到最好的牛種,但買不到牛與主人多年如家人般的感情與默契;錢可以買到最好的海景海港,但買不到老天爺自然形成的十里平斜泥質長灘;買得到最先進的水產生技產業,但買不到願意強風中涉水架棚,往返採集的樂天蚵農…這些條件只要少了一點點,芳苑的海牛採蚵景象就無法存在。
在芳苑十三隻海牛通過無形文化資產審查後,住在南投的文史工作者潘樵,受邀到芳苑,將每頭牛與牛主人的畫面,用畫筆畫下,並用文字紀錄牛與主人的生活故事。在漫長的海牛文化保存推廣工作中,又立下一個極富意義的里程碑。
用畫筆保存水牛的身影
在科技時代,人人都有數位相機,可以用很低成本完成數量龐大的照片,但捨相機而採用耗時費工的手工畫作,少了科技元素,多了古樸意境,感受果然大為不同。
邀請畫家潘樵參與這個行動魏清水說,除了把現在僅存的人與牛畫下寫出之外,他們也開始對外收集古老照片,希望芳苑鄉民早年有保存有與牛相關的照片,能提供複製保存,這些工作漫長而成果緩慢,但都是在為未來海牛博物館的最大目標,累積養份及題材。
原來,在海牛文化通過彰化無形資產審核之後,後面的「百年大計」卻是越見恢宏,他們還要把這個文化申請為國家級,甚至是世界級的文化資產。
芳苑,早名番仔挖,位於風頭水尾的彰化西南角,冬天與強勁北風搏鬥,夏天南風吹來,卻又揮不去對岸六輕高聳煙囪的陰影。幾年前,他們用在地民意擋住了國光石化這隻國家級的龐然大物,未來,他們要用自己的雙腳走出自己的路,用自己生活寫下自己故事,讓這股在地文化生機活水源源不絕。
註:本文圖片.大都由魏清水先生提供